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

城市觀察筆記

     資本主義下的社會,造成貧富不均日益嚴重。加上家庭問題和人口老化,遊民問題,不!要稱為社會現象,在議員會議討論用水驅趕遊民的爭議中,引起大眾的討論。
      大眾人士看到遊民,常態地避開已是一般的舉動。我曾經因為社團營隊要跟學校接洽,跟團員搭夜車到台南火車站,當時已是清晨5點鐘,在走到火車站地下室,發現十多名遊民睡在地下道,整個空氣瀰漫著不舒服的味道,當時我並未多想,快速地走過地下道。在講員還未告訴我們他到收容所的經歷,我可能都不會想到每個遊民都有自己的故事,而這些正是永遠沒有辦法治本的社會現象。
       鄭維鈞先生說:「每個遊民都有自己的故事」,他們在收容所定時領三餐便當,睡覺要跟其他人共宿,而他們不常跟彼此交談聊天,反而是喜歡與服務員互動。在那裏很多是沒人照顧的老榮民,喜歡講以前年代的歷史的伯伯。還有自稱能聽到情報的先生。會做特別料理的廚師,但因為不願幫人洗碗打雜而自願流浪。經濟問題、社會問題造成遊民,但議員反而把他們當害蟲般用水驅趕,還說要獎勵驅趕的人員,就像將垃圾丟到自己看不到的地方,但這個現象還是在社會的角落。
       除了建立良好的收容所和管理制度,大概是社工單位在幫忙處理邊緣人的問題。當然,就像鄭講師說的,你又如何去明文的定義什麼是遊民?晚上無家可歸的?像花東地區來西部大城市工作的人,他們在工作以外,幾乎買不起或租不起房子住,又或許他們必須聚集在某地例如:廟宇,當有人要找零工時,他們才能獲取一份工作。經由講員的觀察報告,才能一窺他們身上的故事,了解到每個人都須顛覆原先根深蒂固的思想,以其他妥善的角度,感同身受他們所經歷過的人事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